某种程度上说,政策把中药企业逼到了墙角,也迫使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产品品质、疗效,做强全产业链★。为了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企业也开始动辄投入两三亿元了。
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的研究者调查发现,重庆市的中药奶茶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19岁到25岁,在购买此类产品时★,最关注的是味道,其次是健康,品牌★、包装、价格都在其后★。
这让中药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国家药监局在2024年9月的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药饮片的整体合格率达到97%左右;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9%以上。这个数据相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观——2019年全国各省抽查的5800多批次中药材中,有近32%不合格。
这种情况下★,机械组合的中医药养生产品★,只靠“堆砌相同功效的中药或成分”来支撑产品功效★,注定会被淘汰★。
仅2023年一年,中国的民间中医馆数量增加了1.2万家,“差不多每天都有30多家中医馆落地”。同期,养生保健机构数量在多地都同比增长了53%★;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同比也增长了25★.3%★。
贾海彬注意到,在福建三明的医改试点经验中,中成药在医院内部的销售占比下降,曾经市场规模近千亿元的中药注射剂几乎消失了★。未来5年“三明经验”将推向全国,“这个信号必须引起重视”。
而从该公司的公开数据看,同样是“阿胶+”类产品,采用新零售打法销售的阿胶粉,2023年销售额就突破了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该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50%左右。可谓逆势大涨了。
这可能会影响中药创新的进展。业界人士认为★,头部企业只关心表面上的风光★,而不是砸真金白银做新药研发,最终可能会严重影响中医药在严肃医疗领域的地位。
至少当下,大健康再火热也还不能当饭吃,大部分本土药企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医保基金★,但是即便是在医院之外,这个钱越来越难赚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大健康给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行业调查情况看,中医药的补益类和提高免疫力类产品是两大最受欢迎的品类。其中,滋补类保健品在各大药店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55亿元,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同比增长12.8%★,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
根据央视网等媒体的报道,跟风开办的中药茶饮门店已经出现了闭店潮。有花了近40万元加盟某中药奶茶品牌者透露,在人气很旺的小吃街每天也只有不到200元的营业额★。
经过AI或坐堂中医师问诊、“开方★”后,中医馆为消费者提供符合身体状态的膳食搭配方案★,已经成为颇为常见的商业模式。
究其原因,除了茶饮行业激烈的竞争形势之外★,消费者对中药奶茶、药膳等中式养生产品的要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也是关键★。
走在前沿的云南白药,更是大手笔添置新“弹药”。就在1月8日,云南白药还公布了与专业投资机构中银国际投资共同投资设立大健康基金的情况,总金额达到70亿元,其中云南白药认缴的部分达到50亿元★。
业界人士担心,这样下去再过10年,中国临床治疗上的★“中西医结合”将名存实亡★。客观来说★,业界在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还是很不到位的,很多药品的安全有效性仍然存疑★。这些都需要各方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来研究★,中药龙头企业是其中主力。
其背后再次崛起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有医保基金支持的复方阿胶浆。根据该公司第三季度的业绩说明会所说★,2024年前三个季度★,复方阿胶浆的增速接近50%★,相关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30%以上★。
大健康产品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在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也给中医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江西、福建、广东、江苏、湖南★、上海等省市中药饮片在中药零售市场的占比超过了20%★。从中康统计数据看,2023年中成药营收和净利润都有不同程度下滑,中药饮片的营收逆势增长了6.1%,除了部分品类价格上涨之外,消费需求增加也是重要的拉动因素★。
这种二元化消费中★,医院内部市场更加聚焦于慢病、疑难杂症的治疗和辅助治疗,而医院外部市场则更加专注于轻微疾病的自我诊疗,以及提升免疫力等健康养生的需求。
“中医药的服务体系★,在防治协同方面进入了一个二元化消费时代。★”中康科技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专家贾海彬在2024年12月14-17日由中康科技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产业生态论坛上公开指出。
就在2024年11月初,复方阿胶浆因为药品追溯码重复的问题,被国家医保局点名了。因为这一产品在11个省份的46家医药机构出现了结算不小于3次的情况★,最夸张的一次,一盒产品被结算了60次★,有串换、回流、盗刷等嫌疑。
在中医药养生、药食同源理念升温之下,中药饮片、非处方中成药等★,也成了备受消费者和投资者青睐的对象★。过去一年,甚至有中药饮片的涨价幅度超过了黄金,上演了很多从业者都“从未见过”的盛况。
在集采等政策倒逼下★,化药龙头企业已经在大举转型做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了。相比之下,中药上市公司的转型动作还是偏小,他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提高了很多,但★,普遍还是不到总营收的5%。
从表面上看,近几年,藉由阿胶奶茶等涉足大健康的操作★,东阿阿胶不仅止住了业绩、股价双双下滑的颓势,还将品牌价值拉升了30%★,达到了438.37亿元的水平。而实际上,作为中医药产业变革的缩影,类似东阿阿胶的中医药大佬们都处在转型的深度焦虑中。
单从数据上看★,中医药的养生产品、零食等★,大多还没有真正给企业带来业绩增长★,但是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看,它也是各大药企不得不转型的方向。
2025年4月,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将落地执行★,涉及54个品种175个药品,市场规模300亿元左右★。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每年可省超百亿元药品费用★。血脂康胶囊、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年销超10亿元的大品种,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等常用药都在降价之列。
2021年获批上市的11款中药创新药,每年的收入只有3亿元左右。“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贾海彬说。
贾海彬进一步指出,后工业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从统一标准化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对于传统中医药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治疗功能,而是更加注重★“身心灵”的综合调理。与生活结合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拉动16万亿元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之一。
过去几年★,为了鼓励中医药创新★,从国家层面到监管部门,都给出了很多利好政策,包括在临床上鼓励中西医结合,对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豁免二期临床试验等,但是中药创新产品在商业化上碰壁,还是影响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
如果说这是给中药产业的未来泼了一盆冷水★,那么中成药集采、临床合理用药趋严、反腐等政策★,则令很多企业直接陷入了生存危机★。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洪都医院和江西中医药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李文丽等人在《大健康背景下对中医药食疗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就指出,中医药膳学★、中医营养学、中医体质学等相关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学科建设,会导致中医药食疗产业缺乏创新驱动力★。
首先,中药材具有“偏性”(比如:温热寒凉)★,偏性越大则药性越强★,毒性也越强。传统中医药就是在利用这种偏性来治疗疾病。临床专家认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偏性温和,但是也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以及食材搭配,谨慎使用,更不宜长期食用。
根据国家医保局近期通知★,1月11日全国范围内的定点医药机构都需启动针对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的自查自纠,4月以后监管部门还会结合自查自纠情况开展飞行检查,空刷医保卡、串换、非医保药用医保结算等问题集中的保健品、中药饮片,也是检查的重点★。
★“‘阿胶奶茶’★,截至目前全网曝光量超过10亿次,销量超过200万杯。”东阿阿胶总裁孙金妮介绍大健康产品情况时透露说。这个数据距离他们与“奈雪的茶”联名推出相关产品还不到2年★。
在“新中式★”★“国潮”等新概念兴起,轻养生成为年轻人新的消费诉求的当下,中医药产品向消费品市场渗透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北京同仁堂、广东一方、张仲景等,也都有中药咖啡、中药甜品、中药药膳等产品面世。
尽管中医药人普遍认为★,中医药除了治病★,在养生领域也大有作为★,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病后防复发,但是“治病”始终是最重要的。“中药的主体还是在临床上。”有中医药领域专家指出★。
东阿阿胶没有公布阿胶奶茶相关收入情况,不过,按照其23元/杯的价格计算,200万杯已为双方创收4300万元。虽然在东阿阿胶总营收中,其占比仍然不到1%★,但是,传统滋补中药进入大健康的潜力已经显现。
在这些数据背后★,有一个客观事实是,随着经济形势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亮起了红灯——《2023中国亚健康状况深度洞察报告》显示,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超过70%★,其中57%为18岁到45岁人群。
而在热潮背后,中医药产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急剧变化。旧的模式固然难以持续,新模式中的每一步棋,不仅决定着具体企业的前途,更是左右着延续数千年的中医药产业的走向,对每一个掌舵人来说,都是艰难而沉重的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专家张伯礼也曾经撰文表示,要做好中药大健康产业★,还需要从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产业监管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质★”和★“效”等方面下足功夫。
至少在当下★,为了避免中医药产业进入新的歧途,不仅产业界和各家企业要认清现实★,把更多资源集中到基础研究★、创新产品研发上,在支付层面,如何调整规则,实现“优质优价”,也是点睛之笔★。
在医保之外,药品,即便是处方药★,也正在失去★“护城河”★,在零售市场,其竞争模式越来越向消费品靠拢。新的竞争形势下,中药企业争相引入消费营销人才,使出更多新的打法。这是市场上“中药+★”消费品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也是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的开端★。
2017年到2024年上半年★,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只有31个★,不及化药和生物药某些年份一年获批的新药数量。另据中国国家药监局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药的新药注册申请数量1163件,不到化学药的12%,注册临床试验的中药新药相比几年前减少了近一半。
这对行业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即便是要转向大健康,也是需要在研发上加大投入★。
为了继续挖掘复方阿胶浆的潜力★,东阿阿胶也在开发“癌因性疲乏★”等新的适应症。
中医药历来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即便是药食同源产品也不是绝对安全。如果商家和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缺乏敬畏,大肆滥用,还是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这不仅损害健康★,还会透支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给产业发展带来灾难。
同仁堂、华润三九、康恩贝、广州白云山、康美药业、信邦制药等中药上市公司都在大健康领域持续发力,纷纷加大了对医院外市场的投入★。
在一片热闹景象中★,也有业内人士担心,中药企业将太多精力投入到大健康领域,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
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总收入规模达到了9万亿元,相比2021年的8万亿元实现了显著的跃迁。一项购物平台调查显示,该平台中医养生类产品的消费人群中,18岁到30岁人群占比已经过半★。
其次★,中药材的鉴别也有一定的门槛。在广东等地的凉茶产业中,有商家误将全株剧毒的断肠草当成金银花煮茶★,导致客人丧命★。为此★,市场监管部门还专门发文提醒商家和自制养生茶的居民★,注意区分断肠草和药食同源的中药材。
中医药的疗效也受到更多重视★,已上市药品在做上市后再评价、真实世界研究★,部分产品还启动了双盲对照试验。有国医大师锐评:药企的首要职责就是要找到有疗效的药品,“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干脆就不要办药厂”!
以东阿阿胶为例。其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2024年1至9月的营业收入为43★.29亿元★,同比增幅超26%★,净利润增幅达到47%★。其中第三季度的扣非净利润增幅达到74.53%★。这大有重回巅峰的势头——2015年★,凭借阿胶块的热销★,该公司的总营收已经达到54★.5亿元。
在硬币的另一面,有企业人士也指出,如果提质后的产品拿不到优价★,可能会对整个行业造成伤害。